My avatar

北雁云依的博客

My avatar

北雁云依的博客

决不跪在地上
以显出刽子手们的高大
好阻挡自由的风

RSS
· 浏览

评《幽灵公主》

去看了最近重映的版本。观看时,严重的厌世情绪击穿了我,即使在抗抑郁药的作用下,也一度很难控制情绪。

在看《幽灵公主》之前我一直觉得宫崎骏是反技术、反人类、巴不得全人类死光光的(《风之谷》漫画、《天空之城》等)。但《幽灵公主》并没有把自然界塑造得那么真善美:不同动物之间也会勾心斗角、相互指责、争斗,活脱脱一个片中人类社会的翻版。片中,男主被村落放逐,外面的人类在几方混战、不同角色各自心怀鬼胎,有自己的行动目的,但非人的动物们又何尝不是如此呢?狗、猪、猿,哪一个配称得上正面角色?

既然人、兽的首领都是“圣人不仁,以百姓为刍狗”1,那么神灵是怎么样的呢?“天地不仁,以万物为刍狗”2,山兽神就是那个“天地”。现实中,伊壁鸠鲁曾诘问道,“神”不可能同时满足全知、全能(为)、全善这三大条件。而既然剧中世界这么污秽,这一诘问对山兽神也显然适用,从而山兽神也绝非什么至善之神。由此可见,片中的世界是一个纯粹的地狱绘图。

虽然并不是很了解宫崎骏的生平,但我实在觉得他的厌世情绪在创作这部动画时一定达到了顶峰。如果说之前的《风之谷》《天空之城》还是“技术越发达,人类越没救,要么退回前工业社会,要么赶紧死光光,把地球还给大自然吧”,而之后的作品则更聚焦个人视角,叙事也更平和,那么,《幽灵公主》恐怕是最绝望的,仿佛在嘶吼着:“全世界都充满着卑鄙和仇恨,人类如此,非人动物也如此,都没救了,都毁灭吧”。

但剧情的发展又似乎不止如此。

挑战“天道”的黑帽,却完整地代表了“人道”。她发展先进的技术与生产力,又建立先进的制度、提高妇女、病人等弱势群体的地位。此外,黑帽也不想杀死“幽灵公主”,而是想把她“变回人类”。毕竟,幽灵公主本就是被人类抛弃给非人动物的,如果那时能遇到黑帽,“幽灵公主”又何至于变成仇视人类的反人类主义者呢?可惜剧情无法假设,安排二人成了宿敌。

从这里就可以看出,宫崎骏并不是一个纯粹的反技术主义者。黑帽向山兽神脖颈开的那一枪,是凝聚着人性的一枪,是叛逆却充满希望的一枪,是誓要改天换地的一枪。而在黑帽这个角色上,也一定寄托着宫崎骏创作时的纠结与矛盾:尽管对左翼运动失望,知道圣人们无非“以百姓为刍狗”,从而转向环保议题,却又无法否认与割舍技术进步带来的社会进步,无法否认自然界就是“以万物为刍狗”,无法再像《风之谷》和《天空之城》那样,让新技术乃至人类毁灭了事。

不过,思想上的纠结恐怕就到此为止了。在剧情的最后,宫崎骏点出了“敬畏”“宽容”两个词,要在发展技术、改善制度的同时尊重自然、减少破坏——这确实是一个满分的答案,却也是零分的答案。后来的《千与千寻》也延续了《幽灵公主》的这一逻辑:我不是不要技术,但是我要“敬畏”地用技术,我要与“自然界”“和解”。

——虽然人兽各含私欲、各有各的卑鄙(人与人、人与兽、兽与兽争斗不休),虽然神根本不管世间万物的死活(还真就是那个“God’s in his heaven, all’s right with the world”),人、兽、神都烂得彻底,但只要你有“敬畏”、你足够“宽容”,而且你是主角,你就能得到一个好的包饺子结局——至于那些同样“敬畏”又“宽容”的龙套,恐怕只能作为片中士兵们烧杀抢掠时的半秒钟镜头。不知道宫崎骏自己有没有真正用“敬畏”与“宽容”战胜过这种虚无感,至少我是没有的。我自己的问题仍然要靠抗抑郁药来解决。

而比起结尾的 bg 包饺子,山兽神取回其头颅后的剧情反而在我看来更积极一些:随着音乐(《阿西卡和珊》),世间万物如其之所是而是,如其所发生而发生。这种“存在”远比空洞的“敬畏”更能对抗前述“虚无”——且对我而言(在抗抑郁药的配合下)的确是一个可行的路径。


Footnotes

  1. 《道德经》。“刍狗”意为用草编成的祭品,用完即弃。“圣人没有仁义可言,把百姓当作祭品。”

  2. 《道德经》,顺序上在“圣人不仁”一句前。“自然界没有仁义可言,把万物当作祭品。”

分享

复制此页面地址到邦联宇宙搜索框以在邦联宇宙分享本文:https://blog.yunyi.beiyan.us/posts/PrincessMononoke

在本站发言,即意味着你同意评论政策